学习思考
楚国清: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发布时间:2023-03-06 15:58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阶段。北京联合大学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年多来,学校出台相关制度从实从细指导全校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组织业界专家共研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总结实践成果,举办“大思政课 善用之”展览,进一步促进交流、统一认识。全校各单位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北京冬奥、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等为社会“大课堂”,理论实践成果频频,育人成效凸显。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学校党委认真学习文件,进一步深化对建设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认识,校党委书记楚国清强调,我们要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用新时代伟大实践铸魂育人。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推动社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对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在课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其主体是所有课程,地位是主渠道,作用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内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方式是有机融入、润物无声,功能是同向同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从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育、课堂改革、体系建设五个方面,逐步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方法体系。

(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学习、研究、凝炼、深化的建设机制

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相融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协作的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先后依托《应用型大学精英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研究》《应用型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形成了“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怎么看”的理论认知,并随着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逐步深化,解决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厘清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明确了“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症结所在,解答了“为什么要干”的困惑。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学校从提升教师“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三项基本功的能力破题,把教育者先受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难点,以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能力为重点,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发展的必修内容,以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为载体,通过专题报告、教学工作坊、现场教学观摩和典型经验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教研能力。

建立系、院、校三级课程思政大赛机制。每年举办课程思政设计大赛,在赛制上形成从“挖掘、融入”到“挖掘、融入、反思”,从“教师个人报名参赛”到“团队中抽取教师参赛”,从“教师个人选取讲授章节”到“学校抽取讲授章节”赛制的转变,实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从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章节再到一门课程的提升。通过教师在备课时挖掘思政元素,在上课时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后反思课程思政设计,练好课程思政基本功。

建立教师课程思政研讨交流机制。学校开通课程思政专题网站、开展课程思政大家谈活动,营造浓郁的立德树人氛围。鼓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青年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先后形成数学课程思政“7人团”“教授论剑”“博士课程思政13人组”等骨干团队和品牌。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心中有目标,建设有思路,行动有方向。

(三)课程建设方面,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课程思政认识初期,针对教师“想干但不会干”的问题,选择具有思政特点的课程为拟选树课程,按照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要求,分析待选树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反复打磨,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

课程思政认识深化时期,开展顶层设计,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整体规划思政资源,打破四年一次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常规做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开展基于立德树人导向和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在内容体系建设上,明确提出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提出依据“课程归属学科和专业,未来工作职业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际国内时事”具体挖掘育人元素的路径,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改革检验进入深化阶段,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专业思政的层面去实施,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先选取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试点,再推广到学校所有专业。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技术最新突破、学术研究最新进展融入教材,组织撰写《新时代旅游青年》等教材。此外,学校组织各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共享课程思政资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用,借助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成专业“思政树”系统,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四)课堂教学方面,着力“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示范课堂”的改革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目标,深入推进问题导入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北京红色资源进入思政课堂。

着力改革专业课堂。鼓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广泛拓展实践课堂。制定《北京联合大学“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第二课堂学生成长积分认定标准》,组织开展“冠军讲堂”“优秀校友大讲堂”等人文讲堂,深入开展“走读北京”“溯源红色”社会实践,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实践课堂。

组织建设网络课堂。开设《人文北京》《北京旅游》等7门以“北京”为主题,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点的网络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58门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网络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网络课堂的教学过程,融入在线课堂的授课、学习资源、课后作业各环节。常态推进示范课堂。评选出5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观摩月”“课程思政推门听课”等活动,打造一批有活力、有温度的课堂。

(五)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制度、方法、机制、标准为内容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在制度建设层面,形成了涵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三全育人等12项工作制度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从专业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树人视域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在工作方法层面,形成了“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大思政课”等工作方法。

在工作机制方面,形成启动机制、推进机制、深化机制的建设体系。启动机制包括“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典型示范、全员比赛、成果固化”五个方面;推进机制包括“以党建工作会作引领,用平行四边形法聚合力,以1·0考核法促同向同行”三个方面;深化机制以教师生动实践为主线,形成了从“典型示范”到“全员比赛”再到“课堂观摩”“推门听课”为主要方式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在工作标准方面,形成了以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主线、从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参考标准“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

二、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一)构建立体化“大思政课”提升模式

近年来,学校走出了以理论研究、典型示范、平台推广、成果深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政工作方法。要以“大思政课”为抓手,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大思政课”建设理论指导。挖掘典型课程,通过研究、会议、宣传平台展示推广,进一步提升教师“大思政课”建设能力、经验与成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形成理论、实践、成果,再到理论的逻辑闭环。

(二)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课”设计模式

把思政课建设为重点,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与“大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实施与推动,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设计模式。

(三)构建多元化“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

以课堂建设为重点,对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进行改革,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推动教师从知识点到章节再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构建系统化“大思政课”工作体系

建立包括理论、制度、做法、标准的工作体系。形成“大思政课”建设图骥。探索“大思政课”在顶层设计、具体实施、深化推进的具体做法,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专业负责人等五个建设主体以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主线,从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参考标准“三个层面”进行“大思政课”规范化建设,在实践中回答“大思政课”“如何干好”的问题,解决各专业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十分需要的支持和保障的问题。

三、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育人理念和工作方法,是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必然选择,是时代之课、关键之课、必修之课。要立足大格局,着眼大视野,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主题,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着力提升专业负责人“大思政课”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特点,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学术视野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负责人队伍。将“大思政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职责,把“大思政课”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内容。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艺术与水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大思政课”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三)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全育人以及立德树人之间的内在逻辑,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有步骤实施,不断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聚焦专业层面,坚持用“大思政课”理念对原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和再造,进行内涵拓展和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聚焦资源整合,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不断完善“大思政课”内容体系。

(四)多措并举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

坚持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探索校园、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会于专业课程、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

(五)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紧扣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统筹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合作,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